LED企業整合加劇并購后的“高溫”
時間:2013年08月09日 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:次
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產業升級,產業整合等現象,其中產業升級是產業自身在技術上,管理上,制度上的根本突破和創新,被稱為"創造性的破壞"。而產業整合就是產業外部和自身在格局上,規模上的有效配置和重組,實現效益最大化,功能最優化。
近年來,我國LED照明有了質的發展,但相對于歐美日韓企業具有完整的產業鏈,資金雄厚、技術一流、專利多,國內的企業仍處于數量多、規模小,缺乏核心技術的狀態。而當下市場有了起色,行業逐漸走向成熟,國際巨頭又紛紛發力國內LED照明市場之際,國內企業必須做出相應的應對之舉。而行業整合成為必然選擇。實際上行業的整合從去年已經開始了。實力雄厚的德豪潤達、國星光電、三安光電等企業就已經開始了全產業鏈的整合,其中尤以德豪潤達的動作最為引人關注。2012年下半年至今,德豪潤達先后突擊雷士照明、投資維美盛景等。德豪潤達已經完成了從LED外延片、芯片到封裝再到應用(燈具、顯示屏)的一體化產業鏈布局。
今年以來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,要是用兩個字來總結今年七月LED行業發展的重點那就是“整合”。其實這也是行業目前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,只不過在最近表現的尤為突出,真有“炙手可熱勢絕倫”之勢。不可否認這也是行業朝著理性方向發展的軌跡。兼并與整合也使得行業內出現大者愈大,強者愈強的局面,這種整合也從側面反映目前LED市場的火熱情況,其市場容量,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效應明顯,同時也說明LED行業的技術共性與商業運作模式同質化嚴重。不難預料,未來競爭態勢將繼續上演“春秋戰國”之勢。
收購整合看起來容易,實則充滿各種考驗與挑戰,正如美國的查爾斯·蓋斯特曾在其著作《百年并購》中寫到“新的、更強硬的會計準則并不能抹煞這樣的事實:許多交易純粹是出于自身利益進行的——它們只會給目標公司的股東及其經理和投行帶來巨大的好處。然而,由并購合成的新公司股東卻會因其種種后續效應而感到不寒而栗。歷史記錄支持這樣的結論:‘大多數并購交易一開始就失敗了——無論你在交易完成后如何管理它’。”拋出這樣的結論確有些危言聳聽,所謂良藥苦口,忠言逆耳,這無非是對整合并購最好的一劑預防針。
就從目前LED行業說起,細數一下最近行業內發生的并購、整合、合資等案例。
其實這個月發生的收購案例不止這些,上圖中有兩大發生在LED顯示領域,雷迪奧與邁銳在在顯示領域表現不錯,而收購邁銳的福日電子在拓展LED業務以來業績低迷,特別是其大顯示屏業務,很明顯收購邁銳是看重其強大的顯示業務,福日電子有資本優勢,而邁銳有市場渠道和技術積淀,這也是收購看重的因素。再比如TCL、瑞豐,璨圓之間的合作可謂是強強聯合,其中,主導公司為TCL集團,持股51%,約投資人民幣1.02億元(約新臺幣4.95億元);瑞豐光電則是參股25%,出資人民幣5000萬元;璨圓的裕星企業則占24%,出資人民幣4800萬元。璨圓光電是臺灣最大的LED芯片生產商之一,瑞豐光電是國內知名的LED封裝企業,而彩電巨頭TCL則握有下游的渠道和產品資源。據公告,華瑞光電的主營業務為:LED封裝、背光模組、照明模組及配套產品的研發、制造、銷售;LED芯片、封裝、應用模組、應用產品等相關產業的投資。這又是一個集成公司,芯片到應用的一個整合體。